扫描以上二维码,关注文物网,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。
记住密码
11世纪 高19厘米 此尊造像右手施与愿印,左手上举握衣缘。袈裟轻薄贴体,只在袈裟边缘饰以凸起的线条,这是印度笈多风格的延续。
唐 元和十年(815年) 高6.2厘米,宽4.5厘米 此像为长方形,正面为一结跏趺坐佛像,背面文字为:“元和十年合州令造像。”
唐 (618—907年) 高5厘米,宽3.5厘米 此善业泥佛像为长方形,正面是一坐佛,两侧为塔;背面文字为:“大安寺沙门弟子空造像。”
唐 高14.5厘米,宽10厘米 此像正面为一佛二菩萨像,其衣服紧贴身体,仅在衣服边缘刻画衣纹。佛像下方是香炉和两只相向而卧的狮子。背面有题记十二字:“大唐善业泥,压得真如妙色身。”这类善业泥佛像主要是根据初唐时期玄奘、义净等高僧赴印度所带回的佛像模本制作的。有人认为,这类佛像是唐代僧人圆寂后,将骨灰和泥铸成佛像,藏于塔内,所以称为善业泥。还有人认为,这类佛像是作为“善业”而压制的泥佛像...
唐 高11.5厘米,宽9.8厘米 此像正面为三层宝塔和佛、菩萨、天王像,背面题记为“大堂□永□年五月,至相寺比丘法律为师僧父母造多保佛□部供养法界众生铭记”。
唐 (618—907年) 高9.5厘米,宽6.5厘米 此像为上圆下方形,正面有一佛二菩萨。佛像下面有小字:“诸法从缘生,如来说是因,诸法从缘灭,大沙门所说。”背面文字为:“印度佛像,大唐苏常侍普同等共作。”佛像肩部较宽,衣服紧贴身体,衣褶较少,是印度笈多时期萨尔纳特风格的体现。有学者认为,这是依照唐代使臣、高僧从印度带回的新模本所造。
隋 仁寿二年(602年) 高7.2厘米,宽5.2厘米 此泥佛像为长方形,正面为一坐佛,两侧是塔。背面文字为:“仁寿二年,兴福寺造少陵原□□□眇行者。” 善业泥佛像是用泥、木、金属等模具压印泥团制成的一种小型佛像,其制作习俗源自古代印度,在北魏时传入中国,唐代制作较多。唐代玄奘在其《大唐西域记》中记载:“印度之法,香末为泥,作小窣堵波,高五、六寸,书写经文,以置其中,谓之法舍利也。...
6-7世纪 1928年新疆焉耆七个星明屋发现 高28厘米,宽13厘米 此头像发髻为大波浪纹,圆脸,眉、眼细长,双耳饰花式耳环。
6-7世纪 1928年新疆焉耆七个星明屋发现 高12厘米,宽10厘米 此头像为大波浪纹发髻,脸部圆润,神态安详。
6-7世纪 新疆塔里木盆地出土 高40.8厘米,宽15厘米 此尊造像为大波浪纹发髻,面部圆润,长眉、细眼,身穿通肩大衣,薄衣贴体,衣纹简洁。
宋 高6.2、口径12.5、足径3.9厘米 196O年周德蕴先生 捐赠 敞口、内口沿一周凸起,斜壁深腹,小圈足。釉色深褐,造型古拙。 建阳窑创烧于晚唐、五代,北宋时突然兴起,这与上层社会饮茶、斗茶风尚有直接关系。《茶录》中有“茶色白、宜黑盏“之称。 在建阳水吉镇窑址,出土有“供御”“进#”款识的黑釉碗,说明曾为宫廷烧制。 (张燕)
宋 高5.5、口径11.6厘米 1960年周德蕴先生 捐赠 口微敛、斜壁、圈足,内外施黑釉,外壁施釉未到底,内壁近口沿处有突弦纹一周,为点茶注汤的水面限度,碗内以写意法绘折枝白梅。吉州窑是宋代著名窑场,以烧黑釉瓷为主,这种黑地白花碗是当时的大宗产品。 (张燕)
宋 北宋 高3.8、口径9.9、足径2.3厘米 1960年周德蕴先生 捐赠 撇口、斜壁、窄圈足,足底刮釉露胎,胎浅灰色,质细腻。器内印层层的波涛纹和四尾游鱼,碗心为一朵花萼。外壁光素,釉层厚而匀净,釉内有分布均匀的小气泡。 印花是宋代耀州窑的主要装饰技法之一,题材以牡丹、菊花等图案为主,水波游鱼纹较少见,该碗印花纹饰自然流畅,风吹波起,鱼随水游,动态感很强。(张燕)
宋 北宋 高5.1、口径20.8厘米 1960年周德蕴先生 捐赠 六出花口、斜壁、浅底、圈足。内壁有与花口相对的凸棱六条,整个碗形犹如绽开的六瓣形花朵,内底划云龙纹。龙身弯曲,张口吐舌,纹饰清晰生动,除口沿外,通体施白釉,釉色柔和,白中微泛浅黄。 由于北宋定窑采用覆烧法烧制瓷器,器物倒置于匣钵内,故底足满釉,而口沿刮釉呈涩边,俗称芒口,为了弥补芒口的缺陷,遂采用在芒口处镶金...
宋 北宋 高6、盏口径9厘米 1949年霍明志先生 捐赠 盏与托盘的口沿均呈六瓣花形,外壁有轮旋时所留旋削痕,分瓣处是在轮制成型后,再用棒状工具按压而成,故旋削痕亦随之呈波折状。釉色白中偏黄,釉下施有化妆土,釉层薄,盏和托盘的口沿隐约露胎。 茶托早在南朝时已经出现,至宋代时饮茶之风盛行,茶具愈加考究,茶托上的托圈口径加大并且加高,使盏的底部较多套入托圈内,茶水不易洒出,更加...
官方微信
官方微博